习近平离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访问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
学习贯彻三次全会精神在行动●“振兴路上谱新篇”|十八洞村的明白账

两部门:2020年全面实现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

发布时间:2017-08-28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字体大小[ ]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的指导意见》,就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工作作出部署。

  实行基金省级统筹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指出,实行基金省级统筹是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增强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意见》强调,要以更好保障工伤职工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工伤保险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为落脚点,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管理体系。

  基本原则

  1、坚持制度统一,分级管理,提高工伤保险服务水平;

  2、坚持职责明晰,强化考核,确保省级统筹有效运行;

  3、坚持统调结合,缺口分担,建立基金管理良性机制;

  4、坚持目标明确,分步实施,推进工伤保险健康发展。

  省级统筹这样实行

  《意见》明确,要在省(区、市)内做到参保范围和参保对象、费率政策和缴费标准、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办法、待遇支付标准、经办流程和信息系统等五个方面统一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基金统收统支管理,其他地方也可以在省级建立调剂金,由市(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比例上解到省级社保基金财政专户集中管理,用于调剂解决各市(地)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缺口。

  保障措施有这些

  《意见》提出,要做好政策标准平稳衔接,采取适当过渡的办法,逐步实现待遇平衡,避免基金征缴和支付上的大幅波动。

  明确各级责权划分,建立“职、权、责约束机制”和基金缺口分担机制,并强调市(地)一级在基金征缴中仍负有主体责任。

  加强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省级建立调剂金后,各市(地)不再建立储备金和调剂金,原各市(地)自行筹集并建立的储备金、调剂金纳入本地基金结余。

  做好信息系统整合,建立支持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的社保信息系统,实现主要业务全程信息化。

  确保在2020年底全面实现省级统筹

  《意见》要求,在2020年底前全面实现省级统筹。

  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平稳实施,加大政策解读力度。

  人社部工伤保险司司长刘梅参加在线访谈,解读《关于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的指导意见》相关问题——

  主持人

  制定《意见》的依据和背景是什么?

  

  逐步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是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全面实施省级统筹作为“十三五”期间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实行工伤保险基金市级统筹。

  北京等11个省(区、市)实施了省级统筹,其中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贵州、西藏7省(区、市)基本属于统收统支管理方式;甘肃、海南、安徽、宁夏4省(区)则是在省级建立调剂金。

  上述省(区、市)省级统筹工作的开展,为研究制定指导意见提供了实践经验。

  主持人

  实现省级统筹有两种形式:实行基金统收统支管理和建立省级调剂金。请问这样设计是基于哪些考虑?

  答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项目,与其他保险项目有共性,但也有其特性。

  国际上工伤保险基金通常实行现收现付管理模式,我国的制度设计也确立了“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筹资原则,这就决定了工伤保险基金不同于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模式,并不是基金规模越大越好。

  实践中,西部省份因地市参保规模小、基金结余少、抗风险能力弱,倾向于实行全省统收统支管理;多数省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因市(地)一级基金量大,并没有向上统筹的迫切要求,更赞成在省级建立调剂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综合制度设计理念和现实情况可见,在管理手段、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支持基金统收统支管理的情况下,指导各地结合实际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省级统筹,是现实理性的选择。

  主持人

  统筹层次的提高,可能会出现市(地)以下责任意愿减弱、基金征缴和费率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不规范甚至“放水”等问题,《意见》对此有什么措施?

  

  《意见》对基金征缴中的主体责任、考核、基金缺口分担机制等都作出了原则规定,实行“基金上统、管理下沉”。

  同时专门对信息系统建设提出统一要求,指导各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即时监控、防范风险,确保安全。

  《关于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的指导意见》全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的指导意见

人社部发〔20176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财政(财务)厅(局):

实行基金省级统筹是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增强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现就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以下简称省级统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以更好保障工伤职工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工伤保险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为落脚点,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坚持制度统一,分级管理,提高工伤保险服务水平;坚持职责明晰,强化考核,确保省级统筹有效运行;坚持统调结合,缺口分担,建立基金管理良性机制;坚持目标明确,分步实施,推进工伤保险健康发展。

二、主要内容

实行省级统筹,要求在省(区、市)内统一工伤保险参保范围和参保对象,统一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和缴费标准,统一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办法,统一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标准,统一工伤保险经办流程和信息系统。

在基金管理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可以实行基金统收统支管理;不具备条件的省(区、市)也可以在省级建立调剂金,由市(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比例上解到省级社保基金财政专户集中管理,用于调剂解决各市(地)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缺口。

三、保障措施

(一)做好政策标准平稳衔接。实行省级统筹,全省(区、市)统一工伤保险各项政策及待遇标准,要统筹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待遇计发基数变化情况,采取过渡办法,逐步实现待遇平衡。在行业费率调整方面,应按照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调整到位,避免基金征缴和支付大幅波动,确保工伤保险制度平稳运行。

(二)明确各级责权划分。实行省级统筹,要明确各级在管理上的主体责任,坚持“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完善基金预算管理,健全基金征缴责任制和考核指标,建立职、权、责约束机制和基金缺口分担机制。各市(地)要强化基金征缴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基金支出范围和标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加强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管理,规范、优化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地方各级财政要切实保证工伤认定调查必要的经费支出。

(三)加强基金管理使用。各省(区、市)要切实加强工伤保险基金管理,按《工伤保险条例》要求建立储备金。实行省级统收统支管理的省份,在处理各市(地)原结余基金时,可根据地方实际,采取不同时期结余基金分别上解、分步实施等方法。实行省级调剂金管理的省份,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合理的调剂金上解比例。建立省级调剂金后,各市(地)不再建立储备金和调剂金,原各市(地)自行筹集并建立的储备金、调剂金纳入本地基金结余,如当年出现基金缺口的,应按照动用本地区累计结余、省级调剂金的先后顺序解决。省级调剂金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由各省(区、市)制定。各省(区、市)应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和《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及时调整缴费费率。

(四)做好信息系统的整合。各省(区、市)要依托“金保工程”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支持省级统筹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提供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申报、参保权益信息查询、经办管理等网上服务,支持工伤医疗费即时结算。实现省、市、县三级管理部门信息的纵向互联,与银行、医疗和康复等机构的横向互通,与财政、住建、安监、工会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工伤保险业务运行、医疗费监控、基金监督、管理决策的信息化。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实行省级统筹,关系工伤保险制度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需要成立由分管厅(局)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专门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要求和进度安排,确保在2020年底全面实现省级统筹。成立领导小组情况及专门工作方案应于10月底前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二)周密部署,平稳实施。实施省级统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省(区、市)务必作出周密、细致的工作部署,确保实施工作平稳有序。已经实施省级统筹的省(区、市)要以本指导意见下发为契机,主动对标对表,一揽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加强宣传,引导舆论。实行省级统筹,要在政策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同步对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加强针对性宣传,为省级统筹的平稳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2017622

中国全民网摘编 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