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4年会”在京举办
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综述

面对质疑,公共部门没有狡辩的权利

发布时间:2016-01-20  来源:新华网-京华时报  字体大小[ ]

  原标题:面对质疑,公共部门没有狡辩的权利

  3个人在树上修剪树枝,30多个头戴安全帽的人在树下悠闲地围观……近日,浙江省诸暨市园林部门的一幅“工作照”在网上流行,引发质疑。对此,诸暨市园林管理局称在树下安排“大密度围护作业”乃出于保护来往行人车辆的考虑。当地住建局明确园林回复属推责狡辩,并进行了问责。

  有人树上剪枝,有人树下协助,以策公共安全,也许是园林部门的操作规范,本身没有问题。只是,“3人修树30人围观”的场面铺排得有点夸张,路过群众反感而已。事情不算很大,后果不严重,诸暨市园林管理局完全可以说是“园林工人消极怠工”,再不然就承认“施工组织不合理”,大大方方道个歉也就完事了,兴不起大浪。可是,为什么要狡辩呢?一旦踏出这一步,狡辩、说谎、糊弄公众就比“施工组织不合理”的过错更大,从管理疏失上升到品德败坏。

  以小见大,我们不难发现,公共部门人员因为“行为不端”受到公众质疑时,狡辩往往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将事情真相牢牢控制之后,再编一个理由,把无理的事说得似乎很有理,或者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旨在平息民愤、蒙混过关。那些动辄将惹事闯祸者贴上“临时工”标签,就是一种被用烂了、用臭了的拙劣手法。其实,这不难理解,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非人格化的公共部门由人掌控,因此也难免沾染这种习性。公共部门狡辩,也是经过一番政治成本与收益核算之后做出的。

  关键点在于,是什么导致狡辩成为某些公共部门在危机公关过程中惯常采用的优势策略?除了缺乏刚性监督的公权力运行惯性之外,还有两点不能不提:狡辩的技术含量与成本都不高。在一个公开、透明的体系中,公共部门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在外部监督之下,行政行为形成一条完整的、可稽查的“证据链”,狡辩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工作,“把戏”很容易被公众拆穿。反之,在一个公开与透明度欠缺、信息偏重于单向度传播的体系中,狡辩并不需要技术,有时只要勇气。至于成本,有了“配套措施”铺垫之后,被揭穿的风险大大降低,就算操作失败,也往往因为问责乏力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人修树30人围观”事件的教训在于:公众已经过了“河”,公共部门就不要一直在“摸石头”,用落后于技术手段、公众意识、社会形态的思维、手段进行公共治理。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你还扭扭捏捏、遮遮掩掩,还用老一套应付,不是很LOW吗?必须明白,公共部门有诚实的义务,没有狡辩的权利。

中国参政网摘编任薏宏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