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4年会”在京举办
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综述

且慢给“微信庭审”点赞

发布时间:2015-12-25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小[ ]

  原标题:且慢给“微信庭审”点赞

  涂铭

  据媒体报道,12月17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首次试行“微信庭审”,利用微信办案群进行庭审询问。报道称,郑州中院还将探索从“互联网+审判”到“互联网+立案+送达+审判+执行+服务+管理”的工作新模式。

  这则消息立即引发社会热议,法律圈内对这种庭审形式的创新更是褒贬不一。

  今年以来,“互联网+”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如报道所言,借助“微信庭审”方便了当事人,减轻了法官开庭的负担,看上去似乎有其合理性。但是,“微信庭审”的创新之举,至少在两方面是存疑的。

  其一,“微信庭审”在程序上是否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授权?通观我国的诉讼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尽管对电子证据有明确的规定,但依托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作为审判程序的载体,尚无法律的规定和授权。虽然我国诉讼法规定二审案件可以不开庭采取书面审理形式,但“微信庭审”是否等同于书面审理,法律上同样未予明确。 

  其二,将“微信庭审”作为一项拥抱“互联网+”的制度创新,是否符合司法审判的基本规律或当下司法改革的大方向?众所周知,如同医生看病,司法同样强调“亲历性”,这要求法官亲身经历案件审理的全过程,直接接触和审查各种证据,直接听取诉讼参与人的言词陈述和质辩,从而形成对案件事实的“内心确认”。作为本轮司法改革的“牛鼻子”,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关键也在于司法人员能否真正做到“亲历”“亲为”。

  “微信庭审”看似法官与当事人直接对话,但依托的却是电脑和手机。当事人何种语速、何种表情都被“屏蔽”掉,提交证据的真实性更是难以判断。

  食物再怎么精细、进化,中国人的筷子也仍是“两根棍子”。改革需要创新精神,但一些基本规律不可违背。对司法这样有着自身独特规律的事物,一味拥抱“互联网+”未必可取。

中国参政网摘编任薏宏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